6月4日,六師五家渠市居民在濱河公園散步。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張琳琳 通訊員 杜儀 攝
6月4日,六師一〇三團職工楊鑄偉(右)在查看樹木長勢。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張琳琳 通訊員 朱小麗 攝
站在青格達湖畔,碧波蕩漾,水鳥翩躚;漫步在濱河公園,綠樹成蔭,花香撲鼻。誰能想到,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荒灘?如今,六師五家渠市已從“五家人一條渠”的貧瘠之地,蛻變為“首府之腎”的生態明珠。
近年來,六師五家渠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沙海綠洲的代代堅守
清晨,84歲的張建設老人喜歡到五家渠市濱河公園散步。他總愛在一棵老楊樹前駐足,粗糙的手掌輕輕撫過樹皮上的裂痕,像是翻閱一本厚重的日記。
“這棵樹啊,是我們年輕的時候栽的,那會兒風沙大得能把人刮跑,種十棵能活一棵就不錯了。”張建設瞇起眼睛,仿佛又看見一群年輕人在地窩子前啃著窩頭,肩扛樹苗走向茫茫戈壁。
“那時候種樹,比打仗還難。”張建設回憶道,“一場風沙過來,剛栽的苗子就被連根拔起。我們就用身子擋風,跪在地上用手刨坑,指甲縫里全是血和泥。”最艱難時,他們用蘆葦扎成防風障,像城墻一樣圍住樹苗。
“當時就想,我們苦一點沒關系,一定要讓子孫后代過上好日子。”張建設的話,道出了第一代兵團人的心聲。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軍戶農場,有一片被稱為“綠色豐碑”的楊樹林。1966年春天,軍戶農場開展“植樹大會戰”。沒有機械,大家就人拉犁開溝;沒有飲水設備,就用臉盆一盆一盆地端水。
那年春天,軍戶農場人在肆虐的風沙中種下33萬株樹苗,最終成活的不到三成。但正是這些倔強的生命,成了戈壁灘上的第一道綠色防線。
如今,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站在軍戶農場的高處望去,10萬畝良田被郁郁蔥蔥的林帶環繞,昔日的風沙口變成了“天然氧吧”。軍戶農場職工馬建軍說:“這些樹擋住了風沙,小麥畝產達到了600公斤。”
5月25日,軍戶農場無人機飛手魯翔用無人機給林帶噴灑防蟲藥。“爺爺那輩人用鐵鍬種樹,父親那輩人開拖拉機澆水,到我們這兒,手柄操作就能給林帶噴藥防蟲。”他笑著說,“但有一點沒變——樹還得一棵棵種,綠色得一代代傳。”
夕陽西下,張建設拍了拍老楊樹的樹干,輕聲說:“等我的重孫子長大,這棵樹還會在這兒。到那時,風沙會更少,綠色會更多。”
防沙治沙的綠色先鋒
站在紅旗農場三連的防風林帶旁,職工高志遠至今記得2006年那場昏天黑地的沙塵暴。“那天,剛長出來的棉苗,一夜之間全被沙子埋了。”他指著遠處的林帶說,“現在有了這片林子,再大的風也不怕了。”
如今,這片曾經的“沙窩子”已變成郁郁蔥蔥的綠洲。
5月25日清晨,今年81歲的紅旗農場退休職工馬獻民扛著鐵鍬走進了梭梭林。晨光中,他佝僂著腰,仔細查看著每一株樹苗的長勢。“這棵是去年補種的,你看新芽多精神!”老人輕輕撫摸著嫩綠的枝條,像在撫摸自己的孩子。
在這片土地上奮斗了半輩子,馬獻民還記得1999年春天的一天,他蹲在沙丘上抽了一整夜的煙。天亮時,他掐滅煙頭做出決定:“種莊稼活不了,那就種樹!”第二年春天,他帶著全家搬進沙漠,在沙地上種下了第一批梭梭苗。
“那時候真是苦啊。”馬獻民回憶道,“饃饃就沙子,喝的是苦咸水,一場風沙過后,剛種的樹苗全沒了影。”
但馬獻民硬是咬著牙,一棵一棵重新栽。如今,1500畝梭梭林像綠色的衛兵挺立在沙漠邊緣,林下種植的大蕓每年還能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傍晚時分,紅旗農場職工劉建軍開著拖拉機從林間小道駛過。“以前這兒是沙窩子,現在成了避暑勝地。”他笑著說。林帶建成后,農場棉花單產提高了不少,職工群眾還搞起了林下養殖。
5月26日早上,一〇三團職工楊鑄偉帶著工人給小葉白蠟修枝。10年前,楊鑄偉毅然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到家鄉種樹。
“記得第一年栽的3000棵樹苗,活下來的不到三成。”楊鑄偉指著如今已有碗口粗的樹干說,“當時心疼得睡不著覺,現在想想,那些沒成活的樹苗,都是交的學費。”
為了提高成活率,楊鑄偉跑遍周邊林場取經,最終摸索出“深坑淺栽、膜下滴灌”的種植方法。去年春天,他新栽的500畝密胡楊成活率達到85%,創下當地荒漠造林成活率的新紀錄。
在六師五家渠市,一條條綠色長廊,讓“沙進人退”成為歷史。
“你看這些樹,它們不光是擋風的墻,更是咱老百姓的綠色銀行。”馬獻民說著,又彎腰扶正了一棵被風吹歪的樹苗。夕陽下,老人與樹林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一直延伸到遠方。
水綠交融的詩意棲居
夏日的傍晚,五家渠市濱河公園內,微風拂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市民王麗帶著6歲的女兒在河邊放風箏,笑聲灑滿河岸。“以前的濱河公園可不是這樣的。那時候水草茂密,蚊蟲很多,哪敢讓孩子靠近?現在水清了、樹多了,我們幾乎每天都來。”王麗的話,道出了五家渠市民的共同感受。
近年來,六師五家渠市以綠色為底、以“水”為筆,不斷繪就高品質生態文明新畫卷,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凈化”工程,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努力實現“推窗見景、開門見綠、出門進園”。
“以前想散步得開車去遠一點的公園,現在小區門口就是綠地,走幾步就能到公園。”家住五家渠市陽光康居小區的林輝說。
近年來,六師五家渠市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綠化工作,通過街道社區、網絡媒體廣泛征求意見,對市民活動較為集中的濱河公園、軍墾公園、人民廣場、北海公園以及其他街頭綠地小游園進行升級改造,積極做好城市品質文章,打造生態良好、休閑舒適、景觀優美的精品綠化工程,讓職工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走進濱河公園,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水面波光粼粼。清晨,太極拳愛好者在親水平臺舒展身姿;傍晚,情侶在林蔭道上漫步;周末,孩子們的歡笑聲在林間回蕩。那些流轉在長椅、步道、花叢間的歡聲笑語,正匯聚成城市寫給居民的散文詩。
如今的六師五家渠市,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市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這份寫在大地上的綠色答卷,正以實實在在的變化,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