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師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內,銀發講解員曾海先(左一)在向游客介紹展館浮雕(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林國強 攝
5月15日,在十四師昆玉市“昆玉禮物”文創空間,游客在挑選文創產品。 楊帆 攝
4月3日,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園,游客參加體驗活動后,一起過生日。劉佳 提供
5月8日,游客帶著孩子在參觀九師一六四團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新平現代套彩烙畫展覽館。孫麗娜 攝
5月15日,鐵門關市迎賓街道利民社區居民董平琴(左)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云游”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數字博物館。馮波 攝
從參觀紅色舊址到觀看紅色演出,從看實物、聽講解到“置身歷史現場,與先輩面對面”的虛擬沉浸式體驗……近年來,兵團紅色旅游通過創新展現手法,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5年清明小長假和“五一”假期期間,兵團紅色旅游熱度攀升,各景點通過多種形式讓游客深度感受兵團精神。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兵團紅色旅游正悄然完成一場年輕化突圍。這一系列蛻變背后,究竟是什么讓年輕一代紛紛被兵團精神所吸引,沉浸在這跨越歲月的紅色魅力之中?
沉浸體驗:重現往日的生動場景
墾荒造田、筑渠紡紗、架橋修路……登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兵團屯墾戍邊的壯闊畫卷次第展開。隨著手指滑動,屏幕中呈現出立體的展廳景象,令人身臨其境。
數字博物館于2023年上線,具備實景瀏覽、展覽查看、文物查看等多種功能,準確還原館內空間場景,從補丁摞補丁的軍大衣到斑駁的坎土曼,從泛黃的屯墾日記到自主研發的采棉機模型,百余件珍貴軍墾文物與歷史照片通過數字技術全方位呈現。
虛擬現實技術(VR)與紅色文化的結合,不僅讓文物煥發新生,更讓年輕人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數字技術不是取代歷史,而是讓紅色記憶更有溫度。”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長甘霖表示,通過二維、三維掃描等技術,革命文物的數字孿生體已上線云端,讓兵團精神在指尖延續。當游客觀看和聆聽父輩的故事,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為紅色旅游注入鮮活的時代注腳。
在兵團,不少景區深耕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創新推出一系列場景化紅色旅游產品。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園,游客們換上老式軍裝、推起二八大杠自行車,便踏入精心復原的原八一棉紡織廠老廠區,此起彼伏的自行車鈴聲中,斑駁的紡紗機與泛黃的老照片,正將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娓娓道來;在軍墾大食堂,游客們手中捧著軍墾大包子,輕輕咬上一口,品嘗當年父輩們艱苦創業的味道;第一代織布機旁,勞模宋麗紅聲情并茂地講述著當年建廠時的故事,機器的嗡嗡聲交織著先輩們奮斗的汗水與熱血,讓游客仿佛回到奮斗年代。
游客楊慧娟帶著孩子來體驗時說:“摸一摸機器上的銹跡,比課本上的文字更讓孩子明白祖輩的艱辛,希望他能從這次參觀體驗中,汲取力量,了解歷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
從戈壁廠房到數字展館,沉浸式場景正改寫著歷史傳承的模式。兵團各師市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活動,通過故事化講述、情感化傳播等手段,豐富體驗形式,提升體驗質量,讓紅色文化更具生動性和趣味性。
代際互動:紐帶下的雙向奔赴
“孩子們,這把坎土曼是1952年開荒時用的,它挖過的地能繞地球一圈!”在位于一師阿拉爾市的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內,70歲的銀發講解員汪啟雄用幽默的語言,引得一群大學生哄堂大笑。
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致力于傳承兵團屯墾文化,組建了一支覆蓋老、中、青三代的志愿者講解團。銀發講解員通過親身經歷為歷史增添真實細節,當他們講述起過去艱苦歲月中的點點滴滴,眼神中閃爍的光芒仿佛能將游客帶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銀發講解員的生動講解,讓我非常感動、深受教育。”聽完講解后,來自西安的游客孟浩澤深有感觸地說,作為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人的光榮傳統。
代際互動成為傳承紐帶。在兵團各紀念館,銀發講解員用一生經歷注解歷史,年輕人則以熱情回應傳承。
“老一輩兵團人講屯墾故事,自帶歲月沉淀的感染力,這種源于親身經歷的講述,故事里的每一個細節都直擊人心。”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講解業務負責人李璐介紹說,為講好兵團歷史,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銀發講解員整理兵團紅色故事逾3萬字,編寫專用講解詞2萬余字。
在兵團的紀念館里,銀發講解員與年輕游客實現了一場奇妙的“雙向奔赴”。銀發講解員用他們的歲月沉淀為年輕一代打開歷史的大門,而年輕一代則以他們的熱情和對新事物的接納,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兩代人共同推動兵團精神煥發新活力。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90后”講解員張楠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各地的游客。面對革命烈士證明書、老軍墾使用的農具等文物,她總能把背后的故事講得入情入理:“這些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展品,是前人用青春和熱血寫下的日記。”
為了讓年輕人更好接受,張楠沒少下功夫。她會在講解中加入自己的理解,用更通俗的語言講解;遇到學生團,還會設計互動問題:“如果是你,當年敢不敢跟著部隊徒步穿越沙漠?”這種貼近年輕人的方式,讓很多原本覺得“紅色歷史很遠”的游客,漸漸被兵團精神打動。“歷史不能只放在玻璃柜里,得走到年輕人心里。”張楠說。
在兵團旅游協會會長惠新茹看來,這種老一輩人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彌足珍貴,銀發講解員用歲月沉淀打開歷史之門,年輕人用新視角讓傳統煥發活力,兩代人各有優勢,合在一起就成了最好的傳承。
全域統籌:煥發文旅新氣象
在六師五家渠市,一場別開生面的文旅融合之旅正悄然展開。
在將軍紀念館內,一件件軍墾戰士用過的開荒工具靜靜陳列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游客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仔細端詳著這些工具,想象著當年軍墾戰士們戰天斗地的場景。
“你看這把鋤頭,磨損得這么厲害,當年軍墾戰士們肯定用它開墾了無數荒地。”游客高新強感慨地對同伴說道。
下午,高新強和同伴們來到了青格達湖旅游度假區。每年春夏季節,這里郁金香競相綻放,粉白相間,宛如仙境。游客們沿著山間小徑徒步前行,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這里的景色太美了,沒想到在感受紅色文化之后,還能欣賞到如此迷人的自然風光。” 高新強興奮地說。
在六師五家渠市,一條特色文旅線路將將軍紀念館與青格達湖旅游度假區緊密相連,讓游客既能回顧屯墾戍邊歷史,又能領略自然生態之美。
目光轉向位于烏魯木齊的新疆國際大巴扎,這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在兵團記憶新疆兵團官方店內,各種特色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地標徽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軍墾娃娃盲盒吸引著眾多年輕人的目光,書簽尺拼接連環畫更是充滿創意。
店長阿麗婭·吐爾洪正忙碌地為顧客介紹著產品,她說:“這段時間店里生意特別好,尤其是年輕人,對我們的文創產品十分喜愛。就像這個‘東方紅’系列冰箱貼,上面印著‘艱苦奮斗’的標語,他們覺得特別酷,說是當下流行‘復古潮’。”
一位正在挑選冰箱貼的年輕顧客李然笑著說:“我覺得這些文創產品很有意義,不僅能作為紀念品,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兵團的歷史和文化。”
如今,越來越多承載紅色文化的文旅項目和文創產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將兵團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通過這些體驗和互動,兵團精神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五月的兵團,暖陽與熱血交織。當年輕人在沉浸式體驗墾荒種田的勞動場景,在文創店里選購“軍墾風”潮玩,在生態綠洲中追尋紅色足跡,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