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休閑娛樂(7 月8 日無人機攝)。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周鵬攝
盛夏時節,驅車駛入石河子市,蔥郁林帶如綠色長城般伸向遠方。70多年前的戈壁荒漠,如今已化作阡陌縱橫的萬頃良田,這是駐守新疆的幾代兵團人,用槍桿守衛邊疆、用鎬頭改造山河創造的生態奇跡。
7月3日10時30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開館半小時,館外停車場上車輛有序往來,廣場上不時有游客在王震將軍雕像前駐足留影,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一張張照片、一個個場景、一件件實物,講述著那段屯墾戍邊激情燃燒的歲月,令參觀者為之動容。
近年來,新疆旅游市場持續升溫,前往石河子市的旅游團體數量不斷增加。
平均一場講解45分鐘,1名講解員一天最少得講7場次。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宣教科副科長顧晨葉表示,作為兵團紅色文化地標和熱門打卡地,該館成為眾多游客必選的旅游目的地。
為盡可能滿足旅游團體參觀需求,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打破常規開館時間限制,根據其行程安排,有時提前1小時就開門迎客,晚上延遲至23時才閉館。
“這是了解新疆、了解兵團的窗口。能讓更多人感受兵團精神,再累也值得。”顧晨葉說。
除全力接待旅游團體外,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還積極承接周邊學生團體的研學活動。“今年烏魯木齊春假期間,博物館迎來研學熱潮,接待學生數萬人次。”顧晨葉說,通過精心策劃研學課程、豐富展示內容,學生們在實地參觀時深入了解兵團歷史,真切感受兵團精神,實現知識拓展與精神升華的雙重收獲。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會見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時強調,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當時,石河子市消防救援支隊南子午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丁亞麗就在現場,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如暖流般涌動,深深激勵著他。
這幾年每當有新消防指戰員加入,丁亞麗總會組織大家走進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了解軍墾文化,感受兵團精神。他說:“作為‘兵三代’,不僅要用好紅色資源把兵團精神傳承下去,更要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兵團精神,讓它在消防救援事業中煥發出新光彩。”
這個暑假,除一批批參觀者外,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還迎來了一群年輕人——石河子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大學生們為游客講述一個個兵團故事。
翟憶萌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中的一員。在他眼中,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偉大精神的寶庫,更是感悟兵團精神的實踐地。
“和之前來參觀時完全不一樣。”翟憶萌說,以前來參觀就是跟著人群重點看一些文物,現在有充足的時間去仔細觀察每一件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讓他對兵團精神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在眾多文物中,真正打開這位年輕小伙內心深處對兵團精神理解閘門的,是一件有著296塊補丁的軍大衣。“震撼、敬佩。”翟憶萌說,每一塊補丁都是前輩艱苦奮斗的勛章,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寫下的歲月答卷。
今年是翟憶萌來到石河子市的第二年,但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兵團人。“既然來到這里,就是兵團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兵團精神。”他說,希望通過志愿服務,讓更多游客了解兵團歷史,感受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激勵大家在新時代接續奮斗,奉獻青春力量。
今年“七一”前后,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再次迎來參觀高峰,多家單位在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伴隨著講解員的講述,參觀者緩緩踱步,仔細端詳展品,了解兵團人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接受兵團精神洗禮,汲取奮進力量。
“以往還有淡旺季之分,現在一年四季都是旺季。”顧晨葉說,今年以來更加火熱,上半年,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已累計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倍。
2024年,石河子市接待游客超1200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7.7%;旅游收入達64.8億元,較上年增長15.5%。
“紅色永遠是石河子市最亮的底色,軍墾城市、軍墾文化、兵團精神這些紅色基因,鑄就了石河子市軍墾名城的魅力。”石河子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文龍表示,為讓紅色“思政”浸潤人心,自2022年起,石河子市不僅加大對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等紅色景點的推介力度,還持續深化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紅色教育形式,通過實地參觀、互動體驗等多元方式,讓紅色歷史跳出書本,變得鮮活可觸,在推動兵團精神代代傳承的同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