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视频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_亚洲自拍偷拍九九九_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踏尋軍墾足跡 賡續紅色血脈

——探訪一師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
發布時間:2025年07月15日 信息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蘭君
【字體: 打印本頁
作者:朱丹丹

在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內,講解員正在解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資料圖片)。宋冰 ?攝

游客在參觀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資料圖片)。卜寒 ?攝

在塔里木河的起點,有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一師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以下簡稱“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這里,濃縮了兵團人挺進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開發塔里木的壯闊史詩,銘刻著上海支青燃燒的青春歲月,也書寫著十六團先輩們屯墾戍邊的使命擔當。

近年來,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實地研學、實踐體驗等多種方式,讓參觀者觸摸歷史印記,傳承紅色精神,踐行使命擔當,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地研學:觸摸歷史印記

7月1日,記者走進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兩座土黃色的仿蘇式建筑、老供銷社、老郵局、老銀行、老三中等建筑群映入眼簾。它們建于20世紀60年代,由石灰泥漿裝飾的磚木結構,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保持著原始風貌,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里是老一營衛生室,上海支邊青年趙醫生和妻子賈護士曾在此救死扶傷。”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王青蘭的解說,書架上陳列的《毛澤東選集》、老式發報機、手工記賬本,讓人思緒紛飛,仿佛回到了那個崢嶸歲月。

基地內,辦公區域的保衛室、生產組辦公室、衛生室等均采用了場景復原的展陳方式。一件件老物件錯落擺放,瞬間將時光拉回到60年代。游客們走進這里,仿佛能看到當年老軍墾和上海支青們忙碌的身影。

圖書室里,一群來自阿拉爾市的小學生圍坐在原木色小板凳上,稚嫩的手指輕輕拂過書架上的書籍。“這些物件比我年齡大好幾倍!” 學生李晶彤翻開一本邊角磨損的舊書,眼中閃爍著驚訝與好奇,純真的驚嘆聲里滿是對歷史的敬畏。

而在衛生室,造型古樸的血壓計、銅制聽診器、木制藥箱等醫療工具,引得游客們駐足圍觀。“以前只在課本插圖里見過,現在親眼看到,恍如穿越時空。”游客劉瑩一邊拍照,一邊感慨道。

大禮堂區域也是基地的一大亮點。這里收集了革命先輩們各個時期的勞動生產工具、休閑娛樂用具及生活用品等實物、圖片、文字材料近百件(幅)。游客們駐足觀看,仔細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仿佛置身于當年的屯墾戍邊現場,深刻體悟到了先輩們的偉大。

“接下來,我們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互動體驗項目,不斷提升基地的教育功能與旅游價值,讓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兵團精神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感受歷史的厚重。”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負責人杜敏說。

實踐體驗:傳承紅色精神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伴隨著初升的朝陽,莊嚴肅穆的國歌聲在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響起。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來自一師阿拉爾中學的168名學生神情莊重地站在廣場上,開啟了他們“軍墾戰士的一天”體驗活動。

在教官的指揮下,青少年們身著整齊服裝,軍姿挺拔,進行著隊列訓練。他們的動作規范,呼號聲鏗鏘有力,盡顯新時代青少年的昂揚風貌。隨后,大家分組來到農田,拿起鐵鍬、扛起耙犁,開始了墾荒勞動。盡管烈日炎炎,汗水濕透了衣衫,但沒有一個人喊累,他們分工明確、協同配合,仿佛真正成為了當年的軍墾戰士,在用自己的雙手開墾這片土地。

“一二一,一二一……”在生產小組,同學們正齊心協力地組裝平板車和獨輪車,用于拉運枯枝雜草。他們認真研究著工具的結構,相互交流著經驗,臉上洋溢著專注與自豪。

而在一旁,教官則帶領著部分同學體驗軍墾戰士的業余文化生活。滾鐵圈、唱紅歌、學舞蹈,大家熱情高漲,不甘落后。《送你一束沙棗花》的歌聲在基地上空回蕩,仿佛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

學生馬蕊激動地說:“這里的紅色文化氣息特別濃厚,看到那些老物件和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的墾荒歲月。”

來自阿拉爾的游客杜娟參觀完營部舊址后,情不自禁地換上支青服,和老物件們合影留念。她看著手中的鞋板夾,感慨地說:“以前小的時候,穿的鞋子都是媽媽做的,我自己也做過,夏天布鞋穿上最舒服。來這里,讓我更加了解過去的那段艱辛歲月,也更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前輩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踐促學、以行鑄魂”,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將歷史場景與現代體驗游深度融合,從模擬墾荒勞作到還原文化活動、從陳列的老物件到實景化的營部舊址,基地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沉浸式體驗場景,讓游客在行走、勞作、互動中觸摸歷史溫度,感悟紅色精神。

精神延續:踐行使命擔當

“歡迎來到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這里鐫刻著十六團先輩屯墾戍邊的歷史豐碑,也珍藏著援疆上海支青的青春印記。”王青蘭的聲音在展廳內回響。

作為基地的資深講解員,她望著七月排得滿滿當當的講解日程表,眼角的笑意里藏著驕傲:“我熟悉這里每寸土地的故事,這些浸透著汗水與忠誠的紅色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傾聽。”

這位有著數十年黨齡的退休黨員,總把 “當好紅色精神傳聲筒” 掛在嘴邊:“退休不能退志,我要讓更多人讀懂兵團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根脈的溫度——這是刻在骨子里的責任。”

她的講解詞里,既有軍墾戰士“徒手扒開鹽堿地”的拓荒壯舉,也有上海支青“雪地育苗”的青春剪影,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在她的講述中漸漸有了溫度。

來自烏魯木齊的游客高明在參觀完基地后,特意在禮堂門口挑選了一個搪瓷杯作為紀念品。他堅定地說:“以后這個杯子就是我工作用的水杯了,每當我看見杯子上的‘為人民服務’幾個字時,就能想起老一輩軍墾人的艱苦奮斗。我要用它來激勵自己。”

在十六團“紅色老一營、綠色塔河源”的發展藍圖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正轉化為生動實踐。當地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紅色旅游”融合模式,讓紅色文化煥發新活力。

如今的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已蝶變為集紅色教育、文化體驗、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熱門“打卡地”。自基地開館以來,這里已累計接待游客近18.5萬人次,先后成為一師阿拉爾市黨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兵團少工委實踐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在此接受紅色文化洗禮,讓兵團精神與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在時代脈搏中生生不息。

站在團場中央望去,老軍墾當年栽種的“信念樹”如今已亭亭如蓋,而新一代建設者的足跡正沿著塔里木河向沙漠縱深延伸。

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精神的傳承者,它以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們在觸摸歷史中汲取力量,激勵新時代奮斗者以使命擔當續寫強國篇章,讓兵團精神在邊疆永放光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源市| 大同县| 荆门市| 闸北区| 嘉义县| 冀州市| 甘孜| 榆林市| 浦东新区| 庆城县| 阿克苏市| 海南省| 深圳市| 西丰县| 剑阁县| 永登县| 泌阳县| 六枝特区| 岳池县| 息烽县| 鸡西市| 汝南县| 阿拉善盟| 金寨县| 鹤岗市| 丰县| 巴林右旗| 长丰县| 静海县| 连山| 灵川县| 濉溪县| 金昌市| 福建省| 尉犁县| 井冈山市| 东乡族自治县| 仁布县| 石台县| 涪陵区|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