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九師一六七團主辦,九師一六八團和塔城地區額敏縣二支河牧場、庫瑪克村協辦的兵地文藝演出精彩上演。圖為演出現場(資料圖片)。道爾吉·甘丹 攝

10月25日,十師一八五團和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聯合舉行兵地學生馬術文化研學活動。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正虎 通訊員 張斌 攝
天山腳下,血脈相連;大漠邊緣,攜手奮進。
從頂層設計的同頻共振到基層實踐的創新探索,從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到文旅活動的深入人心,兵團師團與地方縣鄉正以文化為紐帶,在“共建文旅精品、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中,凝聚發展合力,增進群眾情誼。
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
在新疆遼闊的大地上,兵團與地方山水相連、人文相親。這種天然的地緣優勢與深刻的文化認同,為兵地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頂層設計持續賦能。近年來,自治區與兵團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體系,不斷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與廣度。5月25日,兵地聯合召開的2025年新疆旅游發展大會,既是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的標志性成果,也向外界傳遞了共同擦亮“新疆是個好地方”品牌的堅定決心。當天發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5—2030年)》更將“區域合作兵地融合”列為六大建設工程之一,提出要推動兵地文旅政策、發展規劃、標準規范等協同制定實施,形成兵地發展合力。
基層實踐百花齊放。同屬東天山山脈的六師奇臺農場一萬泉景區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江布拉克景區,不僅景觀相連,更文脈同源。自2022年7月攜手晉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后,兩景區共同成立文旅協調小組,并于去年7月正式推出“一票通”,共建兵地融合創新型旅游示范景區,為游客帶來了實惠便捷的一體化游覽體驗。
十四師一牧場昆侖山大峽谷景區與和田地區策勒縣昆侖圣境(板蘭格)景區毗鄰而居。2024年5月,兩景區共同成立管委會,共享資源、聯動市場,成功打造出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與紅色教育于一體的新疆昆侖山景區,形成了獨特的“一紅一綠”文旅新格局。
“我們既保留了兵團軍墾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又通過統一規劃實現景觀互補、線路互聯。”十四師一牧場黨委常委、副場長張云峰介紹。數據顯示,該景區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80.2萬人次,并于今年3月9日正式啟動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
四師可克達拉市主動融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旅游發展格局,在“三地九方”全域旅游發展聯盟框架下,秉持“旅游觀光在伊犁,配套服務在四師”的思路,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打造特色旅游服務體系,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三師圖木舒克市與喀什地區巴楚縣則通過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資源共享與市場聯動,有效盤活文旅資源,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頂層設計的政策賦能到基層實踐的創新探索,兵地正以多元路徑破除文旅融合發展壁壘,推動“資源共享、線路互聯、品牌共建”。如今,兵地文旅融合已從點上突破邁向面上開花,讓“新疆是個好地方”的品牌愈發響亮。
擦亮文化交融新名片
機制的完善為文化創作注入強勁動力。兵地雙方攜手深耕文化沃土,以地域特色為根、以時代精神為魂,推動文藝創作、紅色精神傳承等多領域結出豐碩成果。
今年9月,昌吉回族自治州老干部攝影家協會和石河子攝影家協會航拍學會、瑪納斯縣攝影家協會,在瑪納斯縣中華碧玉園共同舉辦攝影展,并組織攝影家走進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開展采風活動。如今,走進中華碧玉園攝影展廳,一幅幅攝影作品充分展現了壯美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人文風情,無聲訴說著兵地攜手同行的深情厚誼。
“我們將繼續以鏡頭為筆,記錄新時代新疆的發展變遷,用影像詮釋兵地同心、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昌吉回族自治州老干部攝影家協會主席陳新文的話語,道出了兵地攝影愛好者的共同心聲。
智慧的碰撞,催生出文藝的碩果。在十四師皮山農場端午節期間舉辦的兵地融合系列文化活動中,和田地區皮山縣文工團成員與皮山農場職工群眾聯袂登臺,將自編自導的歌舞、小品等文藝節目搬上舞臺。演員們以歌舞傳情、以故事達意,在悠揚的旋律與動人的演繹中,訴說著兵地之間親如一家的情誼,奏響了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
十三師新星市大營房城管委百花路社區的文藝小隊,更是兵地融合的典型代表。這支80余人的隊伍中,地方居民與兵團群眾各占半數,還細分出秦腔、舞蹈、豫劇等多個特色分隊。社區提供的專業排練場地,成為大家以藝會友的樂園。在日復一日的共同排練、同臺演出中,陌生的鄰里變成了親密的伙伴。
文化交融既要聚焦當下的情感共鳴,更要著眼長遠的精神傳承。十三師新星市聯合哈密市社會主義學院,為12個兵地共建點位授牌“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構建“紅色軍墾+民族文化”特色課程體系。
從攝影作品的光影定格到文藝創作的佳作頻出,從基層文藝小隊的溫情互動到特色課程體系的長遠布局,兵地正以多元形式和豐碩成果,繪就一幅幅文化融合發展的生動畫卷。這些凝聚著兩地智慧與心血的文化實踐,不僅釋放出強大的聚合效應,讓文化魅力浸潤人心,更筑牢了民族團結的文化根基,讓兵地攜手打造的文化名片愈發鮮亮。
繪就民生幸福新圖景
兵地合作打造的文化成果,正通過多樣形式走進千家萬戶,讓群眾在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交融中凝聚發展共識。
10月18日,八師一四七團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六戶地鎮在土炮營國家沙漠公園聯合舉辦“兵地融合促發展 同心共筑中國夢”系列活動。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之后,非遺“打鐵花”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赤紅鐵水被奮力擊打,化作滿天繁星,在夜空中絢爛綻放。在美食區,大家邊品嘗特色小吃,邊暢談生活點滴,氣氛熱烈溫馨。“我們本就是一家人,這次活動讓兵地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一四七團職工王秀琴道出了眾人的心聲。
文化惠民不僅需要特色活動的“點睛之筆”,更離不開常態化活動的“持續滋養”。這些日常開展的活動,如同涓涓細流,不斷豐富著群眾的業余生活。七師一三七團金邊南路社區、一三七團文體廣電旅游中心與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柳園社區聯合舉辦“以球會友融情誼 兵地同心筑團結”乒乓球比賽,吸引40余名兵地愛好者參與。賽場上,選手們精神飽滿,每一次精準的發球、驚險的救球和有力的扣殺都引來陣陣喝彩;賽場下,大家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友誼在揮拍之間悄然生長。
“參加兵地友誼賽,既能和大家切磋球技,又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我的退休生活過得更充實了。”一三七團退休職工吳建軍笑著說。類似活動不一而足,一三七團與烏爾禾區開展的籃球友誼賽、職工文藝匯演、電競比賽等多場文體活動,讓兵地各族群眾在互動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文化惠民的觸角,還延伸到了青少年群體。11月2日,四師七〇團團委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團委共同舉辦“我愛我的祖國 手拉手心向黨”兵地融情實踐活動。40名來自兩地的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結對同行,在可克達拉規劃展示館展望未來,在科技館探索奧秘,隨后的主題座談與才藝表演環節,讓青春情誼在歡聲笑語中愈發濃厚。
從文藝匯演的精彩演出,到體育賽事的熱烈比拼,再到青少年聯誼的溫馨互動——兵地文旅融合的成果正全方位滲透至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滋潤心靈、傳遞溫暖的精神養分。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兵團師團與地方縣鄉將繼續以文旅融合為紐帶,深化合作、攜手前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浸潤中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