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拍攝圖:4月18日,在六師五家渠市青格達湖旅游風景區,游人在拍攝盛放的郁金香。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
AI制圖:青格達湖邊郁金香盛開,游客在花海里游玩。五家渠TV提供
4月20日,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游客佩戴自助語音導覽機邊聽解說邊游覽。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秀 攝
“解鎖AI(人工智能)力量”“手把手教學!原來,AI得這樣用”“記者應該怎么用DeepSeek?”……當AI浪潮席卷全球,各種AI“使用手冊”頻頻推出,幾乎每個領域都在嘗試以“AI+”或“+AI”的方式更高效地實現目標。
那么,對于“人工智能輔助”這樣一個新興事物,兵團文化行業和旅游行業的從業者該如何正確認識、使用它?該如何駕馭這一強大工具,讓其更好地服務于兵團文旅融合發展?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深入探尋。
A.應用實踐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AI技術已深度融入文化和旅游領域,從創作到傳播,各個環節都因AI而發生著深刻變革。
4月4日,“AI峽客吟——2025詩歌盲盒共創大賽”在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啟動。參賽者圍繞關鍵詞創作一句詩,用手機錄制上傳,AI將其組合成“詩歌盲盒”。大賽邀請了文化大咖等在線“喊話”,設置可觀獎金池吸引人們參與。“AI+文旅”的創新模式,降低了創作門檻,激發了大眾描摹山水人文的熱情,提升了旅游場景的文化品位與情緒價值。這讓人們看到了AI在創意表達方面的無限潛力。
而在兵團,AI同樣在文化傳播與旅游產業發展中大放異彩。在2024年舉辦的第十一屆昆侖山大峽谷旅游文化嘉年華上,數字推薦官“憶琪”以“AI+數字人”形式閃亮登場。在此之前,旅游景區的宣傳方式多局限于傳統的海報和文字介紹,而“憶琪”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常規,通過虛擬與現實融合的新穎方式,發布文旅地圖,生動展現了昆侖山大峽谷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讓當地旅游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為兵團文旅產業的宣傳推廣開辟了新的路徑,為后續AI在文旅領域的更多應用提供了借鑒。
在新聞傳播領域,兵團也借助AI實現了突破。兵團日報作品《中式浪漫七夕來臨,用AI重現兵團愛情!》入選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AI精品案例。該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借助AI復原老照片,將老一輩兵團人的愛情故事鮮活呈現。在此之前,很多珍貴的歷史瞬間因照片的模糊、損壞而難以清晰展現。而AI技術的應用,讓這些塵封的故事得以重見天日。
該作品創作者張力心表示,AI為挖掘兵團歷史文化提供了新視角,能讓更多人了解兵團。這一案例不僅體現了AI在記錄和傳播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為兵團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為了更好地推動AI在兵團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深入應用,今年,兵團各師市積極開展AI培訓。3月13日,一師阿拉爾市文旅局舉辦文旅系統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培訓班,邀請專家講解人工智能與文旅產業融合現狀,共同探索AI驅動下的文旅融合發展機遇,60余名學員參與其中。
一師阿拉爾市文旅局局長張士高強調,培訓既是對前沿技術的科普,也是推動實踐探索的方式,文旅系統要借鑒先進經驗,構建“智能服務、智慧管理、智創內容”體系,讓AI成為師市文旅融合發展“新引擎”。
當下,AI在兵團文化和旅游領域已呈現出多方面的應用成果,未來如何基于現有成果,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實現AI與兵團文旅發展的深度融合,是兵團相關部門面臨的重要任務。
B.多元影響
AI在兵團文旅領域應用廣泛,帶來的影響呈現多元態勢,從業者對此也有著不同的見解。
在新聞與宣傳方面,六師五家渠市官方融媒體賬號“五家渠TV”做出了積極嘗試。在《五家渠的春》等多篇報道中,他們使用AI制圖,這些圖片與報道內容契合,提升了文章可讀性,起到了更直觀地宣傳推介效果。
六師融媒體中心編輯部主任張琳琳介紹,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們在圖片制作和視頻生成方面全面運用AI,在實際操作中,對于沒有現場圖片的報道,AI能迅速生成相關圖片,補充視覺效果;對于一些常規新聞方式難以呈現的效果,AI也能另辟蹊徑將其展現出來。
“經過幾個月的應用實踐發現,AI不僅提升了宣傳效果,還彌補了技術人才不足的短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張琳琳說。
從這一角度看,AI在新聞宣傳領域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它為媒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手段,助力信息傳播更加高效、生動。
然而,在藝術創作層面,人們對于AI的看法則褒貶不一。
三師圖木舒克市文聯原主席謝家貴直言,AI缺乏思想和情感,其生成的作品往往格式化。藝術創作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表達,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思考,而AI生成的內容像是按照既定模式生產出來的,千篇一律,難以觸動人心。不過,他也指出,在辦公事務極為繁忙時,利用AI來處理一些公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兵團青年作家楊蕾也曾嘗試讓AI模仿自己的文筆寫文章,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AI生成的文章結構刻板,用詞生硬,全然沒有人類創作時那種自然流暢、富有情感的韻味。不過,AI在分析照片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當面對一張精美的圖片時,AI能夠快速準確地分析出運鏡、濾鏡和光線結構等專業要素。”楊蕾表示,AI分析照片為她的創作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思路。
綜合來看,在藝術創作領域,AI雖然在某些方面能提供輔助,但它無法替代人類創作者的核心作用。如何正確看待和運用AI,是藝術創作者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早在2023年,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就推出數字博物館,游客用手機掃碼,打開“數字博物館”線上平臺,就可以“漫步”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云展廳”,“駐足”在每一件文物前,實時收聽語音講解。
“除了打造數字博物館,我們還在實體展廳設置了多個自助語音信號接收點,覆蓋各展覽區域,推出自助語音導覽服務,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個性化的參觀體驗。講解內容包括重點文字、文物、場景等,游客可免費領取并按照使用指南操作自助語音導覽機。”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長甘霖介紹道。
AI對兵團文旅融合發展的影響利弊兼具。在新聞宣傳方面,它為傳播帶來了一些便利與創新,但也容易滋生內容同質化的弊端,使得報道缺乏獨特視角與深度挖掘;在藝術創作方面,雖然能提供一定幫助,但在情感與思想表達上存在明顯不足;在數字布展方面,它能夠借助強大的虛擬建模與智能交互功能,快速搭建起沉浸式的線上展廳,讓游客突破時空限制領略兵團文化魅力,但也容易出現過于注重技術呈現而弱化文化內涵挖掘的問題。
未來,如何在文旅領域合理運用AI,發揮其優勢,規避其劣勢,實現AI與人類創造力的有機結合,將是兵團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C.創新利用
采訪完,記者體驗用AI生成兵團人種樹的圖片,雖畫面精美,但與實地拍攝相比,缺少生動故事感與真實生活氣息,這揭示出AI在還原真實場景情感與故事性方面存在短板,也為我們思考AI在文旅領域的定位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楊蕾結合自身創作經驗,提出了極具價值的見解。她建議把AI當作激發靈感的源泉。AI擁有強大的數據整合能力與超乎想象的創意聯想能力,能夠為創作者提供新奇的視角和思路。但創作的核心主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人類創作者手中。因為只有人類,才能憑借細膩的情感體悟與獨特的筆觸,賦予藝術作品直抵人心的力量。
從更宏觀的兵團文旅融合發展視角而言,提升內容質量、堅守文化內核始終是關鍵所在。AI應定位為輔助工具,在新聞報道中輔助信息采集,在文藝創作中激發靈感,在旅游推廣中實現精準營銷。只有清晰明確AI的角色,才能避免陷入過度依賴或盲目排斥的誤區,充分發揮其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胡事民認為,AI藝術并不是要取代傳統的藝術,而是為藝術家創作提供新的可能性。這并不是藝術的終結,而是藝術進化的體現,為人們提供表達的工具和創作的空間。傳統藝術強調藝術家的個人表達和情感投入,AI藝術展示算法在藝術中的潛力,兩者結合可以開辟全新的藝術時代。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在“廣東文旅大講堂”上提出,數字化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旅游目的地具身體驗,但能發揮具身性優勢,拓展游客感官體驗的范圍和廣度,推動文旅開發從景區視點轉向游客視點,將人工智能與具身游歷整合是文旅革命新機遇。
綜合以上方面,合理運用AI技術,持續提升內容質量,大力培育專業人才,不斷強化創新應用,是實現兵團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這些舉措,兵團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豐富的旅游資源將得以邁向更廣闊的舞臺,開啟文旅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合理利用AI,使其真正成為助力兵團文旅產業發展的有力工具,走出一條具有兵團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