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在食葵種植試驗地里記錄數據。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正虎 攝
石河子大學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和十師北屯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在十師一八一團的田地里為職工講解田管關鍵技術(攝于5月13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正虎 攝
日前,中國科協公布2024年度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名單,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志愿服務項目獲評“最佳科技志愿服務項目”。
據了解,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志愿服務項目于2013年啟動。多年來,項目團隊聚焦實現種植業高產高效,掛鉤各團場開展技術服務,以“1+2”服務模式扎根基層。“三夏”農忙時節,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紛紛奔赴田間地頭,用創新技術為豐收加碼,讓“藏糧于技”照進現實。
良種+良法
書寫“豐收答卷”
日前,在一八三團千畝示范方,技術員王靜帶著卷尺蹲在麥壟間:“行距縮到12厘米,畝穗數能增加8萬穗!”她指導農戶用紅繩標記示范行,在示范田里開起了流動的“田間課堂”。
近年來,十師科技特派員團隊通過強化糧食作物“一主兩輔”品種布局,成功推廣新春37號小麥、和育187玉米等優新品種。一片片精心打造的百畝示范田、千畝示范方、萬畝示范片和整建制高產團場如繁星般點綴著北疆的廣袤沃野。
5月中旬的北疆地區,正值小麥拔節孕穗的黃金期。十師一八四團職工邢劍鋒卻眉頭緊鎖——自家麥田因施藥不當,葉片焦枯卷曲,一片凋敝。焦急之際,十師農科所科技特派員聯合石河子大學專家組成的“田管突擊隊”及時趕到。
“這是典型的藥害,要立刻為葉面噴施調節劑緩解……”田間地頭,專家們俯身“把脈”,開出精準“藥方”。
“多虧專家‘急救’,不然我這季的收成就懸了!”邢劍鋒激動地說。
這樣“面對面”的科技服務,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外地專家每年開展不少于20場次。他們深入8個團場,針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將“一噴三防”“縮行增密”“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送到種植戶面前。
為讓職工群眾隨時隨地學習更多種植技術,科技特派員依托“額河農業”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等,推送科普文章、視頻,線上解答技術咨詢5000余次,利用現代科技,織就了一張全天候的“云端農技網”。
在科技特派員的汗水澆灌下,十師北屯市豐收的答卷格外厚重:通過“良種+良法”技術服務,2024年,十師北屯市小麥最高單產突破732公斤,糧食總產達35萬噸,同比增長26.9%,創下糧食總產“六連增”的驕人紀錄。
科技賦能
打造“黃金產業”
“我剛才清點了一下,保苗率85%至90%,苗情理想。現在進入蹲苗期,控水是關鍵。”6月7日,艷陽高照,在一八七團三連職工王成憲的食葵地里,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梅澤宇和同事蹲在地頭,查看食葵的苗情,指導王成憲做好當前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王成憲聽得格外專注。
科技特派員們深知,要托起這片“黃金產業”,必須將技術支撐貫穿全鏈條。為此,他們化身“田間保姆”,在技術服務期間做好病蟲害監測,及時給職工群眾提供防治方案。
“我們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農作物長勢及病蟲害情況。發現病蟲害,我們會及時跟種植戶溝通,幫助他們及時處理,有效地控制病蟲害。”梅澤宇說。
梅澤宇和同事依托標準化科技試驗田,經過三年嚴苛篩選,使“雙星60”“三瑞11號”脫穎而出。而畝產350公斤的“雙星60”成為十師北屯市食葵的“明星選手”,今年在十師北屯市推廣面積超5萬畝。
王成憲正是良種良法的直接受益者。2024年,王成憲種植的食葵實現了超高產,畝產達到350.2公斤。
“我連續種了5年食葵,全靠科技特派員在產前、產中、產后給我指導,食葵才能產量這么高。”王成憲感慨地說。
科技賦能也讓“北屯瓜子”品牌聲名鵲起,2021年,北屯瓜子成功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錄。優質瓜子遠銷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年加工產值突破10億元。一粒小瓜子,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帶動了產值10億的大產業,成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色引擎”。
兵地攜手
播撒“合作種子”
“劉專家來了,太好了,快來看看我的菜園子!”6月8日,當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劉琰軍一行,走進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杜熱鎮烏亞勒鐵熱克村村民賽力克古麗·托合掏拜的庭院時,她正在自家門口的蔬菜大棚里采收、分揀蔬菜。
看到劉琰軍,賽力克古麗·托合掏拜的笑容格外燦爛。大棚里彌漫著泥土和蔬菜的清香,各類蔬菜長勢喜人。劉琰軍擼起袖子,查看蔬菜的長勢,翻看土壤的濕度,端起正在培育的蔬菜苗仔細觀察,時不時抬頭看大棚的整體情況。
“這批苗一看就是精心培育的,今年銷量怎么樣?”劉琰軍問道。
“銷量可觀!尤其是我家的大白菜,品質好,賣得最好!”賽力克古麗·托合掏拜笑著回答。
2015年,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與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杜熱鎮開展合作,幫助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帶著種子、技術開始手把手教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提供技術跟蹤服務。賽力克古麗·托合掏拜一家便是第一批示范戶之一。
那一年,劉琰軍與其他同事一起在她的庭院內種植大白菜,從翻土到播種,再到澆水和打理,3個月內,劉琰軍和同事們往返杜熱鎮8次,手把手教會她種植大白菜。當年,賽力克古麗·托合掏拜庭院里的6畝大白菜平均畝產3噸,增收1.8萬元。
如今,在杜熱鎮,由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的蔬菜種植總面積達828畝,共有128戶村民每年接受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技術指導,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萬余元。
融合發展的種子,隨著科技特派員的腳步在南北疆大地生根發芽。為進一步推動兵地間的交流合作,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團隊定期赴福海縣、富蘊縣等地開展食葵、籽用南瓜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組織援疆專家深入青河縣、阿克蘇地區推廣鮮食馬鈴薯、麥后復播大豆等新技術。團隊還遠赴一師十三團、三師五十一團等團場,將十師北屯市食葵高效種植技術推廣到南疆麥后復播食葵模式中去。
一場場技術指導和培訓,不僅帶去了增產的“鑰匙”,更架起了兵地農業協同發展的橋梁。從庭院經濟到跨區域種植模式,科技特派員讓技術的甘霖在土地上流淌,澆灌出繁盛的團結發展之花。
“下一步,我們將拓展服務版圖,引入更多先進技術。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優質品種和前沿技術;優化升級線上服務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更精準的技術指導。同時,我們計劃加強與地方的深度協作,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共同破解農業生產難題,推動兵地農業協同發展邁向新高度!”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陳貴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