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兵團石油公司十師分公司工會驛站內,幾名司機吃著西瓜聊天避暑。為應對連續高溫天氣,兵團石油公司十師分公司在工會驛站內配備了空調、冰箱、飲水機等設施,供卡車司機、出租車駕駛員、環衛工人、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避暑納涼。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正虎 通訊員 王秋瑾 攝
8月7日,一名外賣騎手在石河子市東城街道“暖蜂驛站”內給手機充電。八師石河子市總工會將工會驛站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在為勞動者提供休息避雨、取暖納涼、飲水就餐、閱讀學習等基本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優質服務資源、增配數智化服務設施,將工會驛站升級成為勞動者的能量補給站、就業信息站和健康服務站。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秀 攝
8月6日,哈密大佳城鎮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哈密二分公司的員工在十三師紅星二場工會驛站內休息。近年來,十三師新星市積極整合基層工會服務資源,著力推動工會驛站建設,努力提高驛站的覆蓋率、知曉率、使用率。截至目前,該師市已建成工會驛站12個,累計服務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2萬余人次。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欣奕 攝
打開手機地圖,搜索“工會驛站”,附近站點一目了然。走進兵團各師市遍布大街小巷的工會驛站,里面設施完善、服務貼心,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在這里驅寒避暑、飲水就餐、手機充電、讀書閱覽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會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要認真履行維權服務基本職責,著力解決關系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尤其要重視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兵團總工會聚焦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持續推進工會驛站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設施,豐富服務內容,讓驛站成為工會延伸服務的新窗口,用暖心服務切實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兵團已建成工會驛站492個,服務覆蓋75.26萬人次。
一個個小驛站,以貼心服務,實實在在滿足著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迫切需求,實現“站小大關愛,小站大平臺”。
從“建起來”到“用起來”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新就業形態迅猛發展,戶外勞動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持續增加,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守護城市美好的同時,也面臨“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現實困難。
為進一步滿足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現實需求,兵團總工會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實用好用的工作思路,采取自建、共建等方式,按照“有統一的標識名稱、有合理的驛站布局、有健全的服務設施、有完善的服務功能、有規范的管理制度、有地圖查詢功能”的“六有”建設標準,統籌協調建設了一批有特色、有溫度的工會驛站,為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歇腳、飲水、充電等暖心服務。
今年以來,兵團總工會創新工會驛站服務模式,構建“工會+部門+社區+團場+志愿者”共建共管服務機制,依托工會驛站持續開展“送思想文化、送身心健康、送平安保障、送溫暖關愛、送工作崗位、送技能提升”活動,推動工會驛站從“納涼取暖、休憩飲水、避風遮雨”的“1.0版本”,進階到集“思想引領、政策宣傳、就業幫扶、維權服務、技能培訓”等為一體的“2.0版本”,形成“驛站+”多元服務矩陣。
“工會驛站建成了就要用起來,讓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能便捷地享受到工會組織的服務。”兵團總工會保障部部長張雷說。
如何讓工會驛站運行得更好?“兵團各級工會加強‘建管用’結合,在提質上下功夫,對已建驛站加強運行管理,防止出現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等情況。”張雷說,為此,各級工會逐步建立“政府監管+職工評議+第三方評估”的立體化監督機制,聚焦服務覆蓋率、職工滿意度等核心指標,通過明察暗訪、年度考評、職工反饋等方式,確保工會驛站高效運行,對于考核不達標的驛站,將給予警告、整改甚至撤銷處理,逐步形成“以評促建、以評促優”的良性循環機制;廣泛收集勞動者對工會驛站的意見建議,持續完善驛站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服務廣度、挖掘服務深度、體現服務溫度。不少工會驛站還探索設立專職站長,推行“當一天站長”制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將工會驛站打造成凝心聚力的宣傳站、關心服務的中轉站、能量補給的接力站,讓工會驛站真正“用起來”“活起來”。
讓“小驛站”裝下“大智慧”
8月9日15時,外賣騎手王杰趁著送餐間隙,來到八師石河子市東城街道“暖蜂驛站”,鎖好送餐車,掃描指紋打開門禁后,緊接著掃碼、取電瓶、安裝,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僅僅2分鐘,王杰的“小電驢”便“滿血復活”。“工會為我們錄入了個人信息,只需掃描指紋便能24小時隨時進入驛站,不僅可以自助換電瓶,還能免費領取口罩、常用藥等物資,這里就是我們外賣騎手的‘能量補給站’。”王杰說。
石河子市東城街道工會以共建共享、便捷實用、出入方便為原則,聯合“餓了么”平臺建立“暖蜂驛站”,內設文化墻、電瓶充電等功能區,配備桌椅、空調、共享雨傘、急救箱等基礎設施設備,并通過智能化升級,讓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任何時候都可以方便地進入,隨時享受暖心服務。
與傳統工會驛站相比,智能化驛站以“智慧賦能+溫情服務”為核心,通過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智能監控等數字化手段,突破傳統服務時間限制,為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24小時“可感可及”的暖心服務。
這樣的數智化工會驛站,如今正在兵團各師市“遍地開花”。兵團各級工會積極探索推進工會驛站智能化建設,將數智賦能作為提升驛站服務質效的重要抓手,鼓勵有條件的工會驛站對服務站點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支持有條件的師市工會對工會驛站進行一網聯通的數字化管理,全面拓展服務廣度、挖掘服務深度、提高服務精準度,透過驛站“小窗口”,彰顯工會服務新理念,拓展服務“新賽道”。
兵團總工會還協同百度、高德、騰訊等互聯網地圖服務商,持續推進工會驛站服務站點信息采集和數據上圖工作,與美團、餓了么等平臺深入對接、共享電子地圖數據,讓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隨時查找附近驛站。目前,兵團超400個工會驛站服務站點實現在APP上圖,勞動者打開手機地圖搜索“工會驛站”,每個驛站的具體位置就會清晰顯示,還會實時動態更新位置距離、服務時間、服務項目等信息,確保勞動者“看得見、找得到、進得來、用得上”。
將“歇腳點”連成“服務圈”
對于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而言,工會驛站不斷充實服務內容,他們的幸福指數便會得到明顯提升。反過來,勞動者的需求和希望,也成為兵團各級工會不斷創新驛站服務方式和內涵的方向,貼心、創新之舉不斷涌現。
“沒想到在驛站還能咨詢社保業務,真是太便利了。”8月7日,在六師新湖農場社保所工會驛站,外賣騎手張瀟拿著剛打印的參保指南高興地說。新湖農場社保所工會驛站在解決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歇腳難、喝水難、吃飯難等基本問題的同時,探索創新“工會驛站+”多元賦能模式,延伸拓展驛站政策咨詢、業務辦理等功能,讓“小驛站”傳遞“大溫暖”。
工會驛站“建得好”只是開端,“用得好”才是關鍵,為了讓驛站的服務更加貼心,許多工會驛站在功能和服務上不斷嘗試“做加法”。
2024年,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總工會將“中哈國際司機之家”升級改造為24小時多功能工會驛站,著力打造“會、站、家”一站式平臺。
“當地中外企業眾多,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我們的一項重點任務。”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總工會主席王博介紹,工會依托工會驛站打造“驛站+維權”服務模式,根據司機需求配套基礎服務設施,評估建成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點,增設維權服務功能,開辟便捷維權“綠色通道”,統籌用好工會與人社、司法等部門力量,配備勞動法律、糾紛調解等專業人員,全力打造“驛站楓橋”一體化維權服務工作機制,打通工會維權“最后一公里”。
三師五十三團依托工會驛站場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子女提供“驛站+公益”托管服務;六師五家渠市利用基層社保經辦服務場所,建成10個“驛站+人社”復合型驛站;八師石河子市先行試點工會驛站配套“健康體檢小屋”,提供“驛站+健康”服務。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工會驛站建設中,兵團各級工會秉持節約資源、方便職工、一站多用的原則,充分利用服務站點流量密集、分布廣泛、端口靠前等優勢,探索創新“工會驛站+”建站運維模式,進一步擴大服務半徑,延伸驛站思想引領、政策宣傳、就業幫扶、健康保護、維權服務等功能。同時,構建“工會+部門+社區+團場+志愿者”全方位服務體系,開展送溫暖、送清涼、送崗位、送知識和志愿者獻愛心等系列關愛活動,以“小切口”做實“大服務”。今夏以來,兵團各級工會通過工會驛站,開展送清涼、送法律服務等活動532場次,服務勞動者4萬余人次。
重點區域1公里服務半徑、15分鐘步行可達、區域內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交叉覆蓋……如今,兵團492個工會驛站在城區內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工會驛站“15分鐘服務圈”,初步完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工會驛站全覆蓋。
兵團總工會黨組書記、主席李江表示,作為服務廣大勞動者的陣地,兵團各級工會將在鞏固現有成效的基礎上,精準匹配需求、優化站點布局、拓展服務功能、強化數智賦能,以“提質擴面增效”為軸,用驛站星火點亮戶外勞動者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推門見暖、轉角有光”的幸福版圖。